近年来,为有效缓解学龄人口下降带来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淮北市委编办前瞻研判、科学分析、精准施策,推动建立健全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教师编制资源供给机制,初步实现学龄人口和教师编制资源的良好匹配。
严控编制总量。全面分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综合考虑人口出生率、高中升学率、城市虹吸等实际,科学预测近5年全市学龄人口变化情况,摸清学龄人口规模峰值和拐点,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我市学龄人口整体下降,且下降数量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在全市教师整体达标的基础上,严控教师编制总量,严防教师编制资源过剩。
盘活编制资源。增强编制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每年根据学校布局调整、在校生源变化等情况,及时动态调整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分配到校,确保编制数与学生数相适应。针对我市部分城区学校学龄人口增加,结构性缺编等突出问题,统筹分配532名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用于加强城区重点学校,有效盘活现有编制资源,推动教师编制资源同学龄人口变动同向配置。
优化教师结构。加强源头管控,建立分级分类用编核准机制,压缩教师招聘规模,优先保障重点学段、重点学科教师招聘编制使用计划,引导教育部门向招聘高学历、高学段教师转变,为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加强教师储备。2024年我市新招聘教师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初、高中学段教师占比达到90%以上,教师整体结构不断优化。
提升教学质效。全面落实教师“无校籍管理”“县管校聘”制度,建立教师与学生的同向流动机制。多部门合力推进建立教师“跨区交流”机制,推进教师跨校兼课、挂职锻炼,坚持每年从教师超编地区统筹调剂15余名教师,分配至学生数增加、教师短缺的中小学校,有效均衡教师力量,稳步解决教师资源区域不均和学科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