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
——淮北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社会建设成果丰硕
社会建设工作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与群众冷暖息息相关,是我们党人民立场、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我市牢牢把握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两个方面重点,持续改革创新,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跑,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求实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5年来,全市教育就业、人民健康、脱贫攻坚、平安建设等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社会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已然形成。
相山区南黎花园小区老旧小区改造惠民生。 ■ 摄影 记者 陈文骁
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收获满满幸福感
“政府出资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举双手赞成。”今年相山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家住新华巷小区的魏士海家也被划入其中,这让一家人期待不已。在补齐小区基础设施短板的前提下,改造工作结合各小区现状及城市规划,实施拆除违建、打通围墙、畅通微循环、设施共建共享等项目,老城区焕发新生机,老小区呈现新面貌。仅2021年相山区就计划投入改造资金约10750万元,惠及3个街道25个小区约10977户群众。
居住多年的棚户区、老旧小区一改“脏乱差”,群众居住环境得到质的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门看病方便省心;农民、未就业毕业生、退役军人都能参加技能培训,谋求更好的生活有了“底气”;农村改水改厕还投放了新能源公交车,日子过得就像城里人……一项项为民承诺落地生根、如期兑现,让人民尽可能多地分享社会发展的机会和成果,让群众的生活充满“幸福感”。
人民既是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者,又是社会现代化成果的享有者。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百姓得享幸福美好生活。
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当年至2020年底,我市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资金超200亿元,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2021年我市实际实施31项民生工程,截至6月底,全市33项民生工程已到位资金33.26亿元、到位率69%,已拨付资金30.7亿元、拨付率92.3%,均超序时进度。
人民健康是重大民生工程。我市着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低保正式并轨;653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走进18.6万居民家中,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配备国家基本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待遇提高5%,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更由开始的9个增加至34个。综合医改推进中,4家三级医院与国内优秀医疗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并试点开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推进分级诊疗,优质医疗资源“活血化瘀”惠及更多城乡居民。2015年底,濉溪县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县域医共体改革试点县,仅去年一年县医院派出医务人员1715人次到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开展门诊坐诊、手术、带教查房等,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比2016年增加48.49%,手术量同比增加69.23%。
相山区二幼总园娃娃足球课萌动幼儿园。■ 摄影 记者 万善朝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紧紧围绕办人民满意事业要求,我市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级各类教育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底,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4.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义务教育学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4.1%,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01%。全面完成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全面改薄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及基础设施有了质的飞跃。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我市千方百计稳岗位、保民生、促就业,持续营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仅2020年一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6%;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310笔、2.73亿元;开展创业培训313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121人,托底安置1207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组织实施技能脱贫培训447人次,企业新录用人员岗位前技能培训16331人,免费开放重点课程涉及15个行业,12350人参加线上技能培训。人们技有所长、业有所就、劳有所得。
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我市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积极构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体系,进一步拉升“民生幸福标杆”,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唤起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批优秀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国家戏曲剧本扶持计划,入选第三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第十二届国家艺术节美术摄影优秀作品展等国家级大展;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8%;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连续多年举办石榴文化旅游节、葡萄采摘节、杏花节等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无不彰显了我市在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斐然成果。
双堆村大力实施危房改造项目。■ 摄影 记者 梅月
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 带来更多获得感
获得感是一种什么“感”?濉溪县南坪镇路东村的邵志华有发言权,家中两个孩子上大学,他本人因病致贫,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邵志华在党委、政府和各级帮扶责任人的帮助支持下,发展果蔬大棚。经过五六年的奋斗,他的大棚扩大到41栋共50亩,年收入达到40万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全面吹响后,全市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扛起“贫困不除,愧对历史;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使命担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群众的获得感评判脱贫攻坚的成效,锐意进取、真抓实干。
濉溪县双堆集镇刘楼村“红红火火”脱贫路。■ 摄影 记者 岳建文
2020年底,我市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累计22个贫困村出列、35235人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同时也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市坚决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集结最强兵力,发挥制度优势,拉紧责任链条。市委、市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市县镇村四级和行业部门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了“市指导、县主抓、镇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推进机制。近5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2.43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7.55亿元,年均增幅达39%。同时,建立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和驻村帮扶制度,加强扶贫队伍建设,把最能打的“部队”放到攻坚一线。向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派驻由3人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全部由副县级以上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并兼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并对所有183个非贫困村选配扶贫专干,选调10名优秀大学生村官和32名选调生村官到贫困村任职,推动资源力量下沉,为战贫斗困赋能蓄力。
建立从学前到大学、从公办到民办全覆盖的教育资助体系,发放资助资金7009万元,惠及学生68049人次;狠抓基本医疗有保障,消除村卫生室和村医空白点,落实“351”“180”健康扶贫政策,实行分级诊疗和贫困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贫困人口综合医保累计报销58.99万人次,支出4.02亿元;把贫困户、边缘户、低保户、残疾人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危房全部纳入危改计划,累计改造危房6513户;投资6.53亿元实施濉溪县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2个贫困村全部通“自来水”,集中供水率达到93%……一系列举措的制定落实,“真金白银”的投入落地,为贫困户兜住底、稳住心。
烈山区南庄村农场“鱼辣子”扶贫产业园内,工人们正在精心呵护着茁壮生长的辣椒苗。通过大力发展以泡椒(俗称“鱼辣子”)种植为特色的扶贫产业园,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该村带动100多户村民脱贫增收。
脱了贫,还要不遗余力奔小康!我市建立三年扶贫项目库,共投资10.12亿元实施项目1514个。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54亿元,实施到村项目244个、到户项目5.57万个,覆盖贫困户11830户,建成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22个,培育新型经营主体313个,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产业发展形成“燎原之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411元增长到2020年的1.15万元,年均增长36.69%。
2020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努力克服疫情、汛情不利影响,全市扶贫系统化危为机,迎难而上,振奋精神,尽锐决战,锚定剩余318户1016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奋发有为完成收官之战目标任务。在此期间,全市扎实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推振兴”专项行动,帮扶销售各类扶贫农产品2.45亿元。投入4亿元建成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89个行政村31.6万人饮水型氟超标改水任务。凝心聚力、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濉溪县医院南坪分院“家庭医生”履约服务到村口 。■ 摄影 记者 万善朝
高质量推进社会治理 营造十足安全感
“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在濉溪县临涣镇茶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基层理论宣讲专家王士宏巧施“一杯茶”调解法,让不少或鸡毛蒜皮或纠结多年的“冤家”握手言和。以茶暖人心,以茶说人生,以茶述纠纷,以茶找支点,以茶拆面子,以茶置梯子,以茶达协议,“一杯茶”解了矛盾、拉近邻里、安抚人心,成为我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亮点。
有安全,才有安居乐业。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支撑,用“小行动”诠释“大法治”,用“小初心”引领“大治理”,用“小程序”处理“大事情”,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给足了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安全感。
我市将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常态化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开门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化解率为87.8%。大力推进“三无”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当前占比分别为30%、40%,入户联心大走访化解基层社会矛盾。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探索建立“一组一会”治理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同步建立村民理事会),构建完善“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推动治理重心下沉,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杜集区“一组一会”成员自觉加入当地疫情防控队伍,奋斗在战“疫”一线,协助有关部门广泛宣传疫情防治知识,配合做好重点人群追踪排查、个人防疫检查,同时严格管控辖区主要通道,依法依规对所有过往车辆及人员实施疫情排查防控,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积极贡献。
牢固树立社会治理最优模式的法治思维,我市积极开展“守护平安·五大行动”“守护平安·利剑行动”“三大会战”等专项行动。创新建立金融法庭,审执结案件1372件,标的额9.1亿元。完善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盘活资金约70亿元。大力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227件,挽回群众损失1800余万元。持续保持扫黑除恶强大攻势,全市共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10起,破获刑事案件298起,查封、冻结、扣押涉案资产1亿余元。此外,“诉调对接中心”“警民联调”机制等相继设立完善,“送法进万企”活动、每月说法等专项行动定期开展,引导市民树立遇事找法、处理问题靠法。近年来,我市化解房地产领域历史遗留问题做法得到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批示肯定,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全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我市全力打造实体化、实战化指挥平台,四级综治中心全部按照标准联网试运行,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社会矛盾联调,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效工作载体。推进信访接待、退役军人服务、法援调解、综治维稳、智慧城管、政务服务、健康管理、党群服务八大中心综合服务平台集中办公,发挥各类平台的智慧感知、数据处理、城市应用、智能调度、智慧监控等作用,系统化、科学化、高效化解决群众办事需求。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放眼淮北大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平安建设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走进万家灯火,一扇扇温暖安宁的窗内,一张张幸福美好的笑脸,无不印证了我市锐意改革创新、加快社会建设的实践成果。
■ 记者 韩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